2010年8月20日

你知道你正在做教師專業的「行動研究」嗎?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行動研究」,所以特地在網路中搜尋,以便確認「行動研究」到底是研究什麼?如何研究?結果發現「行動研究」主要是實務工作者對實際工作情境,採取具體行動並進行研究,以期能從實務工作當中進行反思,因而增進專業活動的品質。由此看來,其實我們每天進行教學、輔導學生和做導師行政工作時,無時不刻都在做「行動研究」當中,差別只是一般所說的的「行動研究」最後會行成論文,方便傳輸研究結果,但是卻曠日費時;而這邊所說的教師「行動研究」則是用心研究,在每天的生活與教育工作中,用心觀察、體會與回顧,有改善教育專業品質的想法,馬上付諸行動,再觀察、體會與回顧,直到形成結論,成為自己教育專業能力的結晶。其論文是寫在心上的,瞬間完成,一點都不必費時間,然後立刻可以施行在教育工作上,完全是活生生的運作。

但是據我的觀察,每個教師在做「行動研究」時用心的深度都不相同,有些老師日復一日,每天都很深心的在研究有關他工作上的各種問題,前面提過包括教學、輔導、行政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才累積三、五年的教學經驗,這些老師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專業能力就讓人刮目相看了,而且他們的專業能力不會停滯不前,隨著教學資歷越久,教育專業的素養就越深、越廣,這些老師是值得我們起立致敬的,他們隨著年資增加而領更多的薪水領得心安理得,他們不管從事那一種行業都注定很容易成功,因為他們生命中已經有很深沉的「行動研究」因子了。但是也有老師在每天的教育工作中渾渾噩噩的度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工作上用心不深,我完全沒有要指責任何人的意圖,只是要把狀況說明清楚。造成這些老師用心不深的原因就多如牛毛了,無法一一贅述。因為用心不深,所以藉「行動研究」來覺察事理的成效就不彰,這些教師即使從事教職多年,所累積教育方面的專業能力,仍因成長近乎停滯而顯得相當貧乏,他們從事教育工作十年、二十年和三十年時所累積的專業能力相去不遠,這些老師中有些我不忍苛責,有些我不想談論,不忍苛責的這些老師是他們在每天工作上承受的抑鬱和痛苦已經夠多了,他們有心,但是不得法;不想談論的另一部分老師是我尊重他們有選擇自己生命方向的權力,他們真的沒有把心放在教育工作上。

所以你看到重點了嗎?你的教育專業能力要不斷的精進,你就必須有深心做你自己的「行動研究」的習慣;有了足夠的教育專業能力,你才能成為有尊嚴的現代教師。網路上不是常在探討「教師自覺」與「教師專業」嗎?好像聽說教育當局希望眾教師把心放在「教師專業」上,而不要放在「教師自覺」上,聽了實在覺得好笑,這些「教育」官員真是偉大,還可以把「教師自覺」和「教師專業」一分為二,你不覺得兩者是一體的兩面嗎?不斷的在生活中、在工作上做自己的「行動研究」,讓你的教育專業能力不斷精進的過程就是教師自我覺察的過程啊!你察覺自己專業的不足處,而加以研究獲得改善,這不是「教師自覺」嗎?「教師自覺」是原因,「行動研究」是手段,而充足的「教師專業」就是結果了不是嗎?

你想知道你有深心的在作教學方面的「行動研究」嗎?請問你一些問題:
你上完一節課回到辦公室,或是上完一天課回到家,你對剛上過的課有沒有感覺?是意猶未盡呢?還是淋漓盡致呢?或是完全沒有感覺?有沒有覺得還有不足之處?何處不足?概念未全懂嗎?要如何找到資料補充自己的不足?需要買書來研讀嗎?你常去書店或上網找尋補充你教學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嗎?你有沒有在生活中隨時留意周圍的事物,隨時試圖以課本中的概念來解讀周圍事物的運作原理,一發現適當例子,馬上適時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將課本概念與生活連結?每次段考時你有沒有把題目好好做一遍,有疑問就找命題者討論清楚,看是題目有問題或是我的概念沒弄懂,還是概念認知有誤解?段考輪到你命題時你有沒有用心設計題目,即使借用別人的題目也會加以修改設計,考完後再充滿好奇的去看學生容易錯在哪些題目,為何容易錯?

你想知道你有深心的在作輔導方面的「行動研究」嗎?請問你一些問題:
你覺得你班上的學生快樂嗎?若快樂,你是從哪邊看出來的?若不快樂,為什麼會如此呢?學生跟你發生態度上或是言語上的衝突,你有沒有在心情恢復平靜之後,經由約談該學生,或是自己仔細的回顧整個事件的過程,然後客觀的分析造成衝突的關鍵何在?還是你一想到這件事就生學生的氣,然後越想越氣,到最後乾脆不去想了?學生犯錯以後,你處理的重點是放在幫助學生面對他的過錯上,還是放在如何懲罰記過上?或者換個方式問,學生有不當的行為,你處理的重點是引導他去感受他行為是如何的不當,還是不停的責備他的不當行為,然後記過了事?你會不會常回顧到自己對學生說了不太恰當的話?或者是自己某件事處理得不太理想?當學生已經不想聽你講話的時候,你能察覺嗎?若能察覺你還是會繼續長篇大論嗎?

其實上面提了這麼多問題,並不是做為檢驗你是否深心做「行動研究」的指標,而只是想讓有心對自己專業做「行動研究」的教師有個參考的方向,而「行動研究」的深心是無止境的,你用心多深,你持續多久,你就會有多深廣的專業成長,這是一步一腳印的工作。可是近年來教育當局和社會各界好像認為教師坐領高薪,工作又太輕鬆了,所以不停的把各種雜務往老師身上堆,問問老師們最近十年來工作量是如何增加的,這就最清楚不過了;大家好像覺得老師們工作越忙、付出越多,才是社會之福,愚蠢啊!用一大堆莫須有的雜務把老師的時間都佔得滿滿的,把他們的精力一點一滴都榨乾,然後再辦一大堆研習,像大拜拜一般,說是要增進教師的專業能力,跟本是自欺欺人。老師們做自己「行動研究」的時間和精力都快被耗盡了,即使有心也被一大堆雜務消磨光了,如何成長?靠研習這個萬靈丹成長嗎?別傻了,告訴你,研習只提供你有關成長的訊息,研習才不會讓你成長!專業的成長在每個人自己實務的「行動研究」當中,醒醒吧!專家們!

2010年8月17日

一綱一本好還是一綱多本?

最近在網路教育論壇上看到有關一綱一本和一綱多本的爭議,讓我心裡百感交集,所以將我個人的感覺表達出來。
我是國中自然科教師,學校近年來已經輪替使用過了三大版本(南一、康軒、翰林)的課本,我個人由這些過程中得到兩個截然不同的經驗:
1.在個人備課付出的心力上來考量:
實施一綱一本較為省時省力,因為每年都準備同一個版本,兩三年後課本內容就很熟稔了,課本講述概念的方式,所引用的例子,所進行的實驗內容,早就已經滾瓜爛熟了,課前幾乎不用準備,就能按部就班的將內容演示出來,實驗的進行也駕輕就熟,自信穩當,因為就那麼一套。所以以前實施一綱一本的政策時,我覺得我有很多空閒的時間,因為幾乎不用備課就能行雲流水般的上課。
2.在教育良心上來考量:
實施一綱多本讓我每週都為了備課而忙碌,每個版本描述概念的方法都不同,舉來佐證的例子也不同,安排的實驗更是大不相同,實驗器材的搭配和使用都得重新來過。我是物理系畢業的,以往教國編本只要把有限的化學和地球科學弄懂就可以教了,可是一綱多本政策中卻每個版本內容都不盡相同,講述概念的切入角度不同,舉的生活實例不同,設計的實驗內容更是天差地別,逼得我必須每天忙著看化學方面的專業書籍,看地球科學方面的書籍,而且都是利用下班後去逛書店,慢慢找到自己目前需要的書籍,然後自掏腰包購買。買回來後還得細細研讀,將各版本講述概念中不懂的一一弄懂,這樣才能平順的上課。可是就這樣經過幾年下來,我發現自己對自然科學所要表達的概念更能透徹明白了,我清楚的看到這些概念背後,所要引導我去欣賞的自然界運作之美,所以在講課時好像更能收發自如,講述課本概念列舉生活實例印證時,也能俯拾皆是教材,信手捻來,妙喻天成,更容易將課本的概念和生活連結,同時我也發現命題的技巧比以往有大幅的提昇。至此我才體會到一綱多本的價值所在,但是教師必須熬過前幾年的辛苦,才會慢慢嚐到自我成長後香甜的成果。

各位老師,不知你對一綱一本和一綱多本的感覺又是如何呢?

真正的輔導高手在導師群裡啊

真正的輔導高手在導師群裡啊!而不是在輔導室,你知道嗎?輔導是每個老師必須具有的專業之一,我說的專業不是吊一大堆書袋和專有名詞來唬人,不是用一些讓人似懂非懂的理論來混吃混喝,而是在每個與學生互動的情境裡,都盡可能妥善得宜的回應,我說盡可能是沒有人可以做得盡善盡美,但是可以藉由不斷的自我回顧,盡量清楚的看到自己當時處理不當的過程和起心動念,清楚的看到不當之處時,自然會生出慚愧之心,但不必自責,透過一次次這樣的回顧反省,一點一滴的累積寶貴的經驗,自然會讓不當處理的情形日漸減少,這就是淬煉那有如寶石一般的輔導智慧必經的過程。讀一大堆輔導的專業書籍,參加一次又一次無止盡的輔導知能研習有用嗎?現在那些教育學者、政府官員甚至一些教改團體,最喜歡的就是這一套,這有點像去廟裡燒香拜拜,有拜有保庇,求個心安而已,其實是浪費大家的時間,白費力氣啊!不管你讀多少輔導專書,參加過多少偉大的輔導知能研習,學生一頂撞,碰到你的引爆點,馬上就失去控制了,處理事情的模式就全都走了樣,本來好像自己有理,弄到最後卻演變成要跟學生或是家長道歉,惹了一肚子不甘心,不是嗎?上課的每一刻,或是下課處理學生事務時,都在考驗著你的輔導專業,而輔導的專業能力就是透過自我的回顧、反省慢慢累積的。有人教了一輩子書,卻很少去面對自己處理學生問題的不當之處,到退休時,在這方面的專業仍然非常薄弱,帶班級出問題的機率高到無法想像,你我在職場上多少都見過吧!其實這樣的老師是很痛苦也很可憐的,我完全沒有責難他們的意思,他們可能會自以為能力不足,因而承受來自學生的痛苦折磨是他們的宿命,事實上問題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他們無法誠心的去面對自己,去改變自己,他們的潛在意識一直排斥去回顧自己處理學生事務的不當過程,因為這些不當過程對每個人都是一種痛,這才是問題之所在,可是不願意去面對這些痛卻會讓你越來越痛,所以我選擇不斷的回顧、面對它。
以下我就舉兩個回顧自己處理學生問題的案例,供大家參考:
案例一
有一年我接任一個剛升國二的班級導師,班上有一個女生我稱她為小君,個性強悍剛烈,父母親觀念開明,注重理性溝通與合理的管教。有一天早自修小君遲到了,臭著一付臉走進教室,我問她為何遲到?她默不作聲,我又再問一次,她依然不理,而且臉上明顯露出不悅的表情,我覺得這對我剛接任導師的職務是一大挑釁,所以就厲色大聲的再次逼問她為何遲到?沒想到小君突然從座位站起來,準備離開教室,我直覺的就抓住她的雙臂,像抓小雞般的把她丟回座位。結果更糟,小君胡亂舞動雙手並歇斯底里般的吼叫,把書包丟出窗外,書本散落一地,接著跑出教室,不知去向。我愣了一下馬上做出緊急處理,叫她要好的同學立刻到校園內尋找並安撫她(當時還沒有手機可聯絡),若找不到就回來回報,不可出校園。叫另一個要好的同學幫她收拾散落一地的書本和書包,叫班長維持教室秩序,然後我立刻回辦公室用電話聯絡家長。沒想到一直無法聯絡上家長,還好過不久小君跟去找她的同學默默的回到教室,我把小君找到辦公室慢慢溝通,才知道父母親白天做生意所以不在家,我馬上決定當天放學後到她家做家庭訪問,然後讓她先回教室去上課。放學後我處理完雜務就直接按地址找到小君的家,她已回到家中,我按門鈴後小君打開窗戶告知我她的父母親都尚未返家,然後就走進內室不再理我,也沒有請我進去坐,我隔窗大聲責備,卻得不到一點回音,倒是被我驚動的鄰居問明事情原委後,拿了張椅子給我坐,我也鐵了心跟她耗上了,就坐在她家門口等她父母親回來。直到七點多她的父母親終於回來了,小君對於不讓我進屋去等人的解釋是:她是女生且只有一個人在家,不敢讓男老師進屋內,我聽了啞口無言。接下來的工作相信擔任過導師的人應該不陌生,都是跟家長的溝通,主要是說明事情發生的經過,還有小君在校的表現,最後才了解原來小君早上出門前,跟媽媽吵了一架,因而情緒不穩定,正好我倒楣惹到她,我還是無言。最後在家長再三的道歉聲中,拖著疲憊的身軀去吃飯然後回家。當然你會好奇往後我會如何跟小君相處?令我自己也訝異的是我竟然能盡去前嫌,重新跟她溝通,慢慢得到她的了解跟信任,我記得畢業典禮當天她的父母親拿一盒禮物站在校門口張望,看到我馬上衝過來向我道謝,感謝我兩年來對他們女兒的教導。後來小君還曾跟其他同學一起約我去KTV唱歌,送了一束花,挺香的。
回顧:
1.其實小君進教室時,我已察覺到她臉色不佳,這時的處理方式最好是叫到辦公室細細詢問遲到原因,畢竟她也會有她無法控制的情緒,我自己都會有難以控制的時候了,何況是她,這樣可能就會避開雙方針鋒相對的局面。
2.我好像很怕學生當面跟我頂嘴,感覺這樣會損及我帶領班級的威信。可是學生覺得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時,會頂嘴也是正常的,反而這種情況下不頂嘴的學生更令人擔憂。所以我能做的就是處理事情時盡量作到公正合理,學生因誤解而頂嘴時,我也能馬上針對重點回應他。而小君對我態度不良的回應,其實也損傷不了我帶班級的威信,只要事後等她心情平靜時,再藉機當著她和全班的面,說明她當時態度的不當之處,以此來教育全班同學,而不是指責小君,這樣應該會有一個較好的結局。
3.我將小君抓起丟回座位,我的動作過於粗暴,可見當時情緒已經十分激動,以致失去了清醒處理事情的能力,看來我對我帶班威嚴的維護已經過頭了,好像過度緊張了,當左右學生行為的原因弄清楚以後,會發現其實事情也沒有所感覺的那麼嚴重。
4.當時處理小君的問題時,我當機立斷去她家作家庭訪問,且非見到其父母不可,這樣的堅持是對的,這種問題絕對不能拖,越拖問題會越難處理,雖然辛苦到誤了晚餐時間,但是整個處理完後,隔天就對全班作說明,並以此例作機會教育,班級很快的就對我的處理信服而漸漸穩定下來。
5.這件事情過後,其實我有可能對小君銜恨在心,以種種不友善的態度和方法報復她,但是我常思考這麼做,我到底得到什麼?除了心裡短暫的爽以外,大概就是跟學生、家長間無盡的爭執和紛擾了,連帶我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會遭受到莫大的損傷,然後班級越不好帶,上班會慢慢變成是我生命的折磨,這代價也未免太大了吧!

案例二
因為我教理化,所以從來沒有接過一年級的導師,都是像後母般的接別人帶過的班級。有一年我一樣接任一個剛升國二的班級導師,班上也一樣剛轉進來一個來自屏東的女同學,我稱她為小妗,很特別的名字。她在屏東的國中就是該校的頭痛人物,轉來高雄市就讀還得寄宿在親戚家,個性很豪放,交遊廣闊,開學沒幾天,就跟班上那群愛玩愛鬧的女生混得很熟了,而且經常在下課帶頭打鬧追逐,並且狂笑不止,上課也講話、傳字條、跟任課老師頂嘴,對班上讀書風氣影響甚巨。這個班本來的導師是採取高壓且威權的管理方式,學生表面看起來很文靜,也有一點冷,經過這麼一鬧,就好像燒紅的熱鐵碰到了冰塊,班上表面上看來平靜無事,其實那是這個班的學生已經習慣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實際上學生的心裡早就已經起伏不定了。有幾個小團體,包括文靜又用功讀書的、愛玩鬧又被家長逼著讀書的、文靜但功課不佳的弱勢團體、愛玩愛鬧且又不讀書的…….,這些小團體表面相安無事,什麼話都不講,事實上彼此間怎麼看都不順眼,構成了陰陽怪氣的一個班,問什麼都不答,但是事稍不順意就臭著臉,一付等待你侍候的大爺模樣,不知這麼形容,讀者是否能意會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班?而小妗卻很聰明,常遊走在校規的邊緣,雖然沒有什麼重大的過失,卻小過失不斷,尤其對班上的讀書風氣有決定性的影響,我都可以明顯感受到全班每下愈況的學習動力,也可以感受到學生越來越不快樂,而對小妗的輔導從沒斷過,她是我辦公室的常客,可是不管我是苦口婆心的勸導,還是疾言厲色的告誡,甚至於慷慨激昂的鼓勵,都完全無法改變她的行為,她在高雄的親戚家長也表示對她已無可奈。請問如果是你,會如何處置?接著我不斷向小妗預告,若她無法收斂自己的行為,我將採取的極端的手段,可是仍然無效,我只好使出殺手鐗。我將這個愛玩愛鬧的小團體(大約七人)的家長,統統約到學校,開一個小型的班級家長會,當著這些同學和家長的面(當然包括小妗的親戚),將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重點當然是小妗如何帶頭作亂,將這些同學帶往玩鬧而不讀書的方向,因為我平日輔導重點學生都有作記錄的習慣,所以現場好像看我一個人表演,說得頭頭是道,說得慷慨激昂,說得這些學生啞口無言,這些家長聽完紛紛擔心起自己女兒的前途來,把矛頭一致指向小妗和她的親戚,希望她能轉學,就算自己不讀書也不要耽誤別人的前途。小妗的親戚受不了眾家長的壓力,只好同意聯絡小妗的母親來為她辦理轉學。這幾個女同學的家長再三感謝我將此情況公開處理,她們也因此能更了解其子女在校的生活情形。但是這幾個女同學就恨死我了,一來是因為我趕走了她們的好朋友兼快樂的源頭,二來是她們沒想到我會這麼狠,讓她們措手不及,瞬間學校生活全部攤在家長眼前,她們在學校的成績都很好,家長一直對她們都很放心,其中一個經常都是班上前三名的。此事過後,班級終於慢慢平靜下來了,而那一群女同學始終對我懷有戒心,即使升上三年級其他同學都跟我取得彼此的信任和了解了,這一群女同學還是跟我有那麼一點距離,我也無可奈何而順其自然了。畢業時這個班級的學測結果創下亮麗的佳績,說實在我對學生的成績並沒有非常積極,我只想維持一個健康快樂的讀書環境給他們,至於要不要讀書,我會盡量尊重他們的意願,就像園丁,我只負責盡量給花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其他的就要靠它們自己了。
回顧:
1.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問題轉學生對一個班級的影響有多大!剛接這個班,又碰到一個這麼難輔導的轉學生,著實讓我有一點措手不及。我總覺得對小妗的整個輔導流程應該更快速,因為拖越久,這個班所受的影響就越深,這些影響一般家長是想像不到的,只有親臨第一線的導師才能夠深切的體會到,你或許會問,那小妗要怎麼辦呢?她會像人球一般被踢來踢去,這是無可奈何的問題啊!我在小妗和全班同學之間有無數次的衡量,想找到一個能夠共存的平衡點,但是我無法找到,這跟班級特性有關,小妗如果轉到我以往帶過的一些班級,或許可以找到平衡點,但是這個班級的那一群小團體跟她的特質太契合了,引起的效應和對班級的影響大到讓平衡點消失無蹤,小妗又無法改變,你能奈何?其實這個點的考量,正是能引起這些家長共鳴而支持我的重要因素。
2.在輔導像小妗這樣的學生時,若她的不當行為不能因輔導而改善,最好將接下來所要採取的措施預先告知她,讓她自己去抉擇自己的命運,免得變成她跟你的對立,這樣會使輔導效果大打折扣。還好對她的處理,小至聯絡家長,大到記過甚至於開小型班級家長會,我都有預先告知並分析給小妗聽,而且從勸導、告誡、通知家長、記過到開小型家長會是按步就班的進行,每個即將走到的過程都有預先告知,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所以她轉學時我感受不到她對我的怨恨,反而是感受到跟她一伙的小團體對我的恨意,怪哉!
3.不必怕學生恨你,只要是憑著良心,該做的事情就必須做,學生恨你也不會讓你少一塊肉,有一天她們終究會明白你的用心的,即使始終都不能明白,那又如何?我總覺得憑著良心做事最重要,這樣會讓你心安,心不安,什麼快樂都是假象。
4.重點學生的在校生活和輔導過程一定要詳加記錄,我的記憶力不怎麼好,有這些記錄在,公開處理學生問題時會強而有力,學生的反抗力量會明顯的降低,家長對你的處置也會更安心而心服口服。
5.對於恨我的這些女同學,或許還有方法可以化解心結,但是我到現在還是想不到妥善的辦法,我感覺跟她們多作解釋或刻意討好都只會得到反效果,能不能理解我的做法,只能靠她們這個團體的集體智慧了,所以她們要是繼續恨我,我也只能順其自然了。

結語:
每個人的教育生涯裡可以舉的案例可說是多如牛毛,在這裡舉出兩個實例,只是供大家做個參考,去對照一下別人自我回顧的大概情形。我的本意並非讓大家以這些案例為標準去處理事情,或是接受我回顧中的各項結論,以它為標準去修正你的做法,如果是這樣那就失去焦點了。我主要的用意是讓大家參考案例中的回顧情形,去對你輔導學生的過程自己作回顧,你自己的反省、回顧才真正是你的,別人的反省與回顧永遠是別人的,幫不上你的忙,只有你肯誠心的回顧、面對自己,你才能在輔導知能上不斷的前進,書本和研習只能帶給你訊息,而不能真正給你知能,只有你自己的面對才能讓你累積那鑽石般的輔導智慧,這些智慧會是你職場上快樂的泉源,會讓你早上要去上班看那一群學生時,帶著愉快又好奇的心情,好奇的是不知道這些傢伙今天又會有什麼狀況來考驗我,愉快的是我總可以用妥當的回應來幫助他們,讓他們平順快樂的成長,因為我真的很想幫助他們,而且我有這種能力。

2008年10月21日

天人交戰

一抹似是而非的烏雲
遮蔽了心眼
行走的道路
越來越偏
突然 一道雷神閃過
照見歷來的行逕
瞬間失去
所有的著力點

就像
洩了氣的皮球
抵不住大氣壓力
失去天理支持的靈魂
撐不起羞愧的身體
只能蜷縮在斗室角落
地心引力稍小的沙發裡
任憑陣陣氣滯胸悶
一波緊過一波的
侵襲

天旋地轉的唱片
輕輕滑出一彎樂流
飄過激戰之後的心海
帶走受傷靈魂的殘塊
形形色色
正邪都有

無力的微風
吹不起一絲漣漪
只帶來令人感傷的訊息........
智慧的代價 從來都是
傷痛不已

【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良心和私心交戰的經驗,那種正反兩邊、陰陽兩面的衝突,天使與魔鬼的拉扯,和真實的戰役幾乎沒有兩樣,耗費了巨大的能量,付出了可觀的代價。走過之後,不管結果如何,光明獲勝也好,黑暗大捷也罷,能不仔細靜觀其演變過程嗎?靈魂承受了撕裂般的傷痛,換得的不就是智慧的昇華嗎?現實世界,從古到今,經歷過的戰役不知凡幾,智慧也不知昇華至何等程度了,會因此而免除了爆發戰爭的可能嗎?這些戰役發生的過程是誰在觀照著呢?歷史學家嗎?教育家嗎?政治家嗎?還是軍事家呢?】

2008年10月17日

母親福爾摩莎

「濫墾濫伐」
是頑強的病毒
啃噬著表皮組織
母親台灣
罹患了可怕的皮膚病
滿目瘡痍
醫生說
感染源是 「短視近利」
若無法杜絕
恐怕會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


「濫排濫放」
是要命的毒汁
滲入了循環系統
母親台灣
血液裏流竄著大量的毒素
氣色灰濁
醫生說
污染源是 「道德淪喪」
若無法整治
恐怕會演變成尿毒症


「意識型態」
是難溶的油脂
沉積在冠狀動脈
母親台灣
忍受著陣陣的心絞痛
糾結夾纏
醫生說
營養源是 「認同矛盾」
若無法導正
恐怕會惡化成狹心症


躁鬱的台灣子民啊
長年汲汲營營
不就為了世世代代?
母親疲病懨懨
如何哺育子子孫孫?
他處縱有乳汁源源
豈容兒孫平白取用?
淳厚的寶島子民啊
睜開你的雙眼
尋出「台灣」健保卡吧
讓通過海峽的洋船
再度驚呼
母親昔日健康美麗的名號
福爾摩莎


【大約在民國六十年前後,台灣大量引進了西方科技文明,同時不斷輸出犧牲環保所換得的廉價產品,國家社會的財力開始日積月累。歷經二、三十年,終至經濟起飛,民生富足。但是這些成就加諸於台灣淺碟式的文化基礎上,卻也導致人心貪婪、短視近利、道德淪喪。
進入廿一世紀的台灣社會和自然環境,彷彿過度沉淪於欲望的軀體,慾念橫飛,百病纏身,步伐也越來越沉重。回首凝視哺育我們、任我們踐踏的土地,有一群人不禁悲從中來,心中不免自問,這些年來我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啊?可是也有另一部分人,吸吮台灣的乳汁成長,卻一心繫念於中國大陸,兩股力量、兩種心情、兩樣意識形態,折騰著台灣子民,在外國人看來好像得了精神分裂症一般,外加中共虎視眈眈,真可謂內憂外患。
台灣人一向讓人感覺很疼愛子孫,日夜操勞,只為了遺留大量財產給後代,這是舉世皆知的事,可是現在卻準備將這百病叢生的土地留給下一代,是何道理?由此可見台灣人不是真的疼愛子孫啊!】

2008年10月16日

如何與莊圓師父聯絡?
想看佛陀跳舞嗎?
這不是凡人跳得出來的舞,只有佛陀才有這麼美的生命,令你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