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輔導高手在導師群裡啊!而不是在輔導室,你知道嗎?輔導是每個老師必須具有的專業之一,我說的專業不是吊一大堆書袋和專有名詞來唬人,不是用一些讓人似懂非懂的理論來混吃混喝,而是在每個與學生互動的情境裡,都盡可能妥善得宜的回應,我說盡可能是沒有人可以做得盡善盡美,但是可以藉由不斷的自我回顧,盡量清楚的看到自己當時處理不當的過程和起心動念,清楚的看到不當之處時,自然會生出慚愧之心,但不必自責,透過一次次這樣的回顧反省,一點一滴的累積寶貴的經驗,自然會讓不當處理的情形日漸減少,這就是淬煉那有如寶石一般的輔導智慧必經的過程。讀一大堆輔導的專業書籍,參加一次又一次無止盡的輔導知能研習有用嗎?現在那些教育學者、政府官員甚至一些教改團體,最喜歡的就是這一套,這有點像去廟裡燒香拜拜,有拜有保庇,求個心安而已,其實是浪費大家的時間,白費力氣啊!不管你讀多少輔導專書,參加過多少偉大的輔導知能研習,學生一頂撞,碰到你的引爆點,馬上就失去控制了,處理事情的模式就全都走了樣,本來好像自己有理,弄到最後卻演變成要跟學生或是家長道歉,惹了一肚子不甘心,不是嗎?上課的每一刻,或是下課處理學生事務時,都在考驗著你的輔導專業,而輔導的專業能力就是透過自我的回顧、反省慢慢累積的。有人教了一輩子書,卻很少去面對自己處理學生問題的不當之處,到退休時,在這方面的專業仍然非常薄弱,帶班級出問題的機率高到無法想像,你我在職場上多少都見過吧!其實這樣的老師是很痛苦也很可憐的,我完全沒有責難他們的意思,他們可能會自以為能力不足,因而承受來自學生的痛苦折磨是他們的宿命,事實上問題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他們無法誠心的去面對自己,去改變自己,他們的潛在意識一直排斥去回顧自己處理學生事務的不當過程,因為這些不當過程對每個人都是一種痛,這才是問題之所在,可是不願意去面對這些痛卻會讓你越來越痛,所以我選擇不斷的回顧、面對它。
以下我就舉兩個回顧自己處理學生問題的案例,供大家參考:
案例一
有一年我接任一個剛升國二的班級導師,班上有一個女生我稱她為小君,個性強悍剛烈,父母親觀念開明,注重理性溝通與合理的管教。有一天早自修小君遲到了,臭著一付臉走進教室,我問她為何遲到?她默不作聲,我又再問一次,她依然不理,而且臉上明顯露出不悅的表情,我覺得這對我剛接任導師的職務是一大挑釁,所以就厲色大聲的再次逼問她為何遲到?沒想到小君突然從座位站起來,準備離開教室,我直覺的就抓住她的雙臂,像抓小雞般的把她丟回座位。結果更糟,小君胡亂舞動雙手並歇斯底里般的吼叫,把書包丟出窗外,書本散落一地,接著跑出教室,不知去向。我愣了一下馬上做出緊急處理,叫她要好的同學立刻到校園內尋找並安撫她(當時還沒有手機可聯絡),若找不到就回來回報,不可出校園。叫另一個要好的同學幫她收拾散落一地的書本和書包,叫班長維持教室秩序,然後我立刻回辦公室用電話聯絡家長。沒想到一直無法聯絡上家長,還好過不久小君跟去找她的同學默默的回到教室,我把小君找到辦公室慢慢溝通,才知道父母親白天做生意所以不在家,我馬上決定當天放學後到她家做家庭訪問,然後讓她先回教室去上課。放學後我處理完雜務就直接按地址找到小君的家,她已回到家中,我按門鈴後小君打開窗戶告知我她的父母親都尚未返家,然後就走進內室不再理我,也沒有請我進去坐,我隔窗大聲責備,卻得不到一點回音,倒是被我驚動的鄰居問明事情原委後,拿了張椅子給我坐,我也鐵了心跟她耗上了,就坐在她家門口等她父母親回來。直到七點多她的父母親終於回來了,小君對於不讓我進屋去等人的解釋是:她是女生且只有一個人在家,不敢讓男老師進屋內,我聽了啞口無言。接下來的工作相信擔任過導師的人應該不陌生,都是跟家長的溝通,主要是說明事情發生的經過,還有小君在校的表現,最後才了解原來小君早上出門前,跟媽媽吵了一架,因而情緒不穩定,正好我倒楣惹到她,我還是無言。最後在家長再三的道歉聲中,拖著疲憊的身軀去吃飯然後回家。當然你會好奇往後我會如何跟小君相處?令我自己也訝異的是我竟然能盡去前嫌,重新跟她溝通,慢慢得到她的了解跟信任,我記得畢業典禮當天她的父母親拿一盒禮物站在校門口張望,看到我馬上衝過來向我道謝,感謝我兩年來對他們女兒的教導。後來小君還曾跟其他同學一起約我去KTV唱歌,送了一束花,挺香的。
回顧:
1.其實小君進教室時,我已察覺到她臉色不佳,這時的處理方式最好是叫到辦公室細細詢問遲到原因,畢竟她也會有她無法控制的情緒,我自己都會有難以控制的時候了,何況是她,這樣可能就會避開雙方針鋒相對的局面。
2.我好像很怕學生當面跟我頂嘴,感覺這樣會損及我帶領班級的威信。可是學生覺得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時,會頂嘴也是正常的,反而這種情況下不頂嘴的學生更令人擔憂。所以我能做的就是處理事情時盡量作到公正合理,學生因誤解而頂嘴時,我也能馬上針對重點回應他。而小君對我態度不良的回應,其實也損傷不了我帶班級的威信,只要事後等她心情平靜時,再藉機當著她和全班的面,說明她當時態度的不當之處,以此來教育全班同學,而不是指責小君,這樣應該會有一個較好的結局。
3.我將小君抓起丟回座位,我的動作過於粗暴,可見當時情緒已經十分激動,以致失去了清醒處理事情的能力,看來我對我帶班威嚴的維護已經過頭了,好像過度緊張了,當左右學生行為的原因弄清楚以後,會發現其實事情也沒有所感覺的那麼嚴重。
4.當時處理小君的問題時,我當機立斷去她家作家庭訪問,且非見到其父母不可,這樣的堅持是對的,這種問題絕對不能拖,越拖問題會越難處理,雖然辛苦到誤了晚餐時間,但是整個處理完後,隔天就對全班作說明,並以此例作機會教育,班級很快的就對我的處理信服而漸漸穩定下來。
5.這件事情過後,其實我有可能對小君銜恨在心,以種種不友善的態度和方法報復她,但是我常思考這麼做,我到底得到什麼?除了心裡短暫的爽以外,大概就是跟學生、家長間無盡的爭執和紛擾了,連帶我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會遭受到莫大的損傷,然後班級越不好帶,上班會慢慢變成是我生命的折磨,這代價也未免太大了吧!
案例二
因為我教理化,所以從來沒有接過一年級的導師,都是像後母般的接別人帶過的班級。有一年我一樣接任一個剛升國二的班級導師,班上也一樣剛轉進來一個來自屏東的女同學,我稱她為小妗,很特別的名字。她在屏東的國中就是該校的頭痛人物,轉來高雄市就讀還得寄宿在親戚家,個性很豪放,交遊廣闊,開學沒幾天,就跟班上那群愛玩愛鬧的女生混得很熟了,而且經常在下課帶頭打鬧追逐,並且狂笑不止,上課也講話、傳字條、跟任課老師頂嘴,對班上讀書風氣影響甚巨。這個班本來的導師是採取高壓且威權的管理方式,學生表面看起來很文靜,也有一點冷,經過這麼一鬧,就好像燒紅的熱鐵碰到了冰塊,班上表面上看來平靜無事,其實那是這個班的學生已經習慣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實際上學生的心裡早就已經起伏不定了。有幾個小團體,包括文靜又用功讀書的、愛玩鬧又被家長逼著讀書的、文靜但功課不佳的弱勢團體、愛玩愛鬧且又不讀書的…….,這些小團體表面相安無事,什麼話都不講,事實上彼此間怎麼看都不順眼,構成了陰陽怪氣的一個班,問什麼都不答,但是事稍不順意就臭著臉,一付等待你侍候的大爺模樣,不知這麼形容,讀者是否能意會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班?而小妗卻很聰明,常遊走在校規的邊緣,雖然沒有什麼重大的過失,卻小過失不斷,尤其對班上的讀書風氣有決定性的影響,我都可以明顯感受到全班每下愈況的學習動力,也可以感受到學生越來越不快樂,而對小妗的輔導從沒斷過,她是我辦公室的常客,可是不管我是苦口婆心的勸導,還是疾言厲色的告誡,甚至於慷慨激昂的鼓勵,都完全無法改變她的行為,她在高雄的親戚家長也表示對她已無可奈。請問如果是你,會如何處置?接著我不斷向小妗預告,若她無法收斂自己的行為,我將採取的極端的手段,可是仍然無效,我只好使出殺手鐗。我將這個愛玩愛鬧的小團體(大約七人)的家長,統統約到學校,開一個小型的班級家長會,當著這些同學和家長的面(當然包括小妗的親戚),將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重點當然是小妗如何帶頭作亂,將這些同學帶往玩鬧而不讀書的方向,因為我平日輔導重點學生都有作記錄的習慣,所以現場好像看我一個人表演,說得頭頭是道,說得慷慨激昂,說得這些學生啞口無言,這些家長聽完紛紛擔心起自己女兒的前途來,把矛頭一致指向小妗和她的親戚,希望她能轉學,就算自己不讀書也不要耽誤別人的前途。小妗的親戚受不了眾家長的壓力,只好同意聯絡小妗的母親來為她辦理轉學。這幾個女同學的家長再三感謝我將此情況公開處理,她們也因此能更了解其子女在校的生活情形。但是這幾個女同學就恨死我了,一來是因為我趕走了她們的好朋友兼快樂的源頭,二來是她們沒想到我會這麼狠,讓她們措手不及,瞬間學校生活全部攤在家長眼前,她們在學校的成績都很好,家長一直對她們都很放心,其中一個經常都是班上前三名的。此事過後,班級終於慢慢平靜下來了,而那一群女同學始終對我懷有戒心,即使升上三年級其他同學都跟我取得彼此的信任和了解了,這一群女同學還是跟我有那麼一點距離,我也無可奈何而順其自然了。畢業時這個班級的學測結果創下亮麗的佳績,說實在我對學生的成績並沒有非常積極,我只想維持一個健康快樂的讀書環境給他們,至於要不要讀書,我會盡量尊重他們的意願,就像園丁,我只負責盡量給花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其他的就要靠它們自己了。
回顧:
1.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問題轉學生對一個班級的影響有多大!剛接這個班,又碰到一個這麼難輔導的轉學生,著實讓我有一點措手不及。我總覺得對小妗的整個輔導流程應該更快速,因為拖越久,這個班所受的影響就越深,這些影響一般家長是想像不到的,只有親臨第一線的導師才能夠深切的體會到,你或許會問,那小妗要怎麼辦呢?她會像人球一般被踢來踢去,這是無可奈何的問題啊!我在小妗和全班同學之間有無數次的衡量,想找到一個能夠共存的平衡點,但是我無法找到,這跟班級特性有關,小妗如果轉到我以往帶過的一些班級,或許可以找到平衡點,但是這個班級的那一群小團體跟她的特質太契合了,引起的效應和對班級的影響大到讓平衡點消失無蹤,小妗又無法改變,你能奈何?其實這個點的考量,正是能引起這些家長共鳴而支持我的重要因素。
2.在輔導像小妗這樣的學生時,若她的不當行為不能因輔導而改善,最好將接下來所要採取的措施預先告知她,讓她自己去抉擇自己的命運,免得變成她跟你的對立,這樣會使輔導效果大打折扣。還好對她的處理,小至聯絡家長,大到記過甚至於開小型班級家長會,我都有預先告知並分析給小妗聽,而且從勸導、告誡、通知家長、記過到開小型家長會是按步就班的進行,每個即將走到的過程都有預先告知,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所以她轉學時我感受不到她對我的怨恨,反而是感受到跟她一伙的小團體對我的恨意,怪哉!
3.不必怕學生恨你,只要是憑著良心,該做的事情就必須做,學生恨你也不會讓你少一塊肉,有一天她們終究會明白你的用心的,即使始終都不能明白,那又如何?我總覺得憑著良心做事最重要,這樣會讓你心安,心不安,什麼快樂都是假象。
4.重點學生的在校生活和輔導過程一定要詳加記錄,我的記憶力不怎麼好,有這些記錄在,公開處理學生問題時會強而有力,學生的反抗力量會明顯的降低,家長對你的處置也會更安心而心服口服。
5.對於恨我的這些女同學,或許還有方法可以化解心結,但是我到現在還是想不到妥善的辦法,我感覺跟她們多作解釋或刻意討好都只會得到反效果,能不能理解我的做法,只能靠她們這個團體的集體智慧了,所以她們要是繼續恨我,我也只能順其自然了。
結語:
每個人的教育生涯裡可以舉的案例可說是多如牛毛,在這裡舉出兩個實例,只是供大家做個參考,去對照一下別人自我回顧的大概情形。我的本意並非讓大家以這些案例為標準去處理事情,或是接受我回顧中的各項結論,以它為標準去修正你的做法,如果是這樣那就失去焦點了。我主要的用意是讓大家參考案例中的回顧情形,去對你輔導學生的過程自己作回顧,你自己的反省、回顧才真正是你的,別人的反省與回顧永遠是別人的,幫不上你的忙,只有你肯誠心的回顧、面對自己,你才能在輔導知能上不斷的前進,書本和研習只能帶給你訊息,而不能真正給你知能,只有你自己的面對才能讓你累積那鑽石般的輔導智慧,這些智慧會是你職場上快樂的泉源,會讓你早上要去上班看那一群學生時,帶著愉快又好奇的心情,好奇的是不知道這些傢伙今天又會有什麼狀況來考驗我,愉快的是我總可以用妥當的回應來幫助他們,讓他們平順快樂的成長,因為我真的很想幫助他們,而且我有這種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